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讀書筆記 — 真實的快樂
真實的快樂

讀書筆記 — 真實的快樂

讀書筆記 — 真實的快樂

真實的快樂馬汀‧塞利格曼

作者馬汀‧塞利格曼是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,曾任美國心理學會(APA)主席。他被尊為正向心理學(Positive Psychology)之父,是習得的無助與解釋形態領域的權威。過去心理學多半重視心理與精神疾病,忽略生命的快樂和意義。塞利格曼希望校正這種不平衡,致力於利用對疾病與痛苦的研究,帶出更多關於正向情緒與個人特長和美德的知識,幫助我們追求真實的快樂與美好的人生。《真實的快樂》指出正向情緒的特質和策略,告訴你如何培養真實的快樂,如何更常感受到這種快樂的心情。


《真實的快樂》讀書心得

過去心理學只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,忽略找出生命的快樂和意義。作者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‧塞利格曼描述正向情緒的特質和策略,告訴你如何培養真實的快樂,如何更常感受到這種快樂的心情。他指出正向情緒有三種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,你可以分別各自耕耘它們。

過去的正向情緒“(例如:滿足)可以用感恩、寬恕及把你自己從不好的意念中釋放來增加。

未來的正向情緒‘(例如:樂觀)可以用辨識及反駁自動出現的悲觀念頭來增加。假如你把不幸的事想成「永遠」、「從來」、「總是」,把它責怪到人格特質上,那麼你是悲觀型的人。假如你想成「有的時候」、「最近」,把它當成偶發事件,你是個樂觀的人。另一方面,樂觀的人把好的事情解釋成他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能力,所以是永久性的;悲觀的人認為是暫時性,如:情緒和努力。悲觀的人要試著去反駁自己悲觀想法,往樂觀的方面想,第一件事便是認出這個是個不對的念頭,然後把它當作是外人對你的指控來反駁,因為外人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生活不愉快,你可不能讓他得逞。

現在的正向情緒“可以區分成兩種非常不同的層次:「愉悅」(pleasure)「滿足感」(gratification),這是快樂兩條不同途徑的最好例子。愉悅是暫時的,是情緒的感受,它可以靠去除習慣化、鑑賞和淨心來增強;一個人可以用追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正向情緒來得到愉悅的生活。滿足感是比較永恆,它的特性是專注、投入和福樂(flow)。最重要的是它沒有感受到正向情緒(或任何自我意識)。滿足感來自長處和美德的發揮。在工作、愛情和為人父母中,發展這些長處。

這邊提到的「愉悅」和「滿足感」其實就像是在《第二座山》裡描述的幸福(Happiness)喜樂(Joy)的不同,幸福(Happiness)是自我的勝利,自我的擴張。當我們朝著目標前進,一切順利進行時,就會感到幸福。幸福通常和某些成功、某些新獲得的能力,或是某些強烈的感官享受有關。喜樂(Joy)往往涉及某種自我超越。當你覺得和他人之間的分別消失,你和對方合而為一,那就是喜樂。幸福是我們在第一座山追求的目標,喜樂是在第二座山生活時,順便得到的收穫。關於喜樂(Joy)定義的類似說法,我在老黑看世界臉書文章及他的書上有看到:心理學上把和感官相關的樂趣稱為『愉快』(Pleasure);渾然忘我,克服挑戰的樂趣稱作『喜悅』(Joy),最理想狀態是:結合適度愉快和豐富喜悅形成的生活。也就是說,快樂生活兩者缺一不可,但愉快需要適可而止,喜悅則多多益善。

而這本書中的福樂(flow),也是常在其他書中像《IKIGAI‧生之意義》《富足樂齡 IKIGAI 日本生活美學的長壽祕訣》《第二座山》裡提到的心流(flow),「心流狀態」指的是我們完全沉浸在生活中的快樂、享受、創造和過程裡。心流是人們沉浸在一項活動中,而其他任何事都不再重要的狀態。

書中提到到世界上所有宗教、所有哲學學派都支持的六種美德,六種美德裡又包含二十四個長處:

  • 智慧與知識
  1. 好奇心/對世界的興趣
  2. 熱愛學習
  3. 判斷力/判斷性思考/開放胸襟
  4. 原創力/實用智慧/街頭智慧
  5. 社會智慧/個人智慧/情緒智慧
  6. 觀點見解
  • 勇氣
  1. 勇敢和英武
  2. 毅力/勤勞/勤勉
  3. 正直/真誠/誠實
  • 人道與愛
  1. 仁慈與慷慨
  2. 愛與被愛
  • 正義
  1. 公民精神/責任/團隊精神/忠誠
  2. 公平與公正
  3. 領導能力
  • 修養
  1. 自我控制
  2. 謹慎/小心
  3. 謙虛
  • 心靈的超越
  1. 對美和卓越的欣賞
  2. 感恩
  3. 希望/樂觀/對末來充滿期望
  4. 心靈上/有目標的/信仰/宗教的
  5. 寬恕與慈悲
  6. 幽默與好玩
  7. 熱忱/熱情/熱衷

書中提供了一些測驗來幫助你找到你的特長,讓你能在工作愛情為人父母中,發展這些長處。

在學術定義上,工作有三種不同的層次:職業(job)、事業(career)、志業(calling)。

  • 你為了薪水做這份職業,並不期待從中得到任何其他的東西;它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,假如沒有薪水你就不做了。
  • 事業表示你對這份工作有更深的個人投資,你透過金錢來表達你的成就,也透過升遷表示成功;每一次升遷都帶給你更多的特權與更大的權力,當然薪水也增加了。當升遷停止時,你開始去別的地方尋找滿足感與意義。
  • 志業是為了這個工作本身而投入熱忱。投身志業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有貢獻,會帶來更好、對比個人更大的事物、很像宗教的奉獻。這種工作本身帶來滿足感,跟薪水或升遷無關,當金錢停止、升遷不再時,工作仍然進行。

假如你找到一個方式,常常在你的工作上施展個人長處,你會發現工作慢慢變成一個志業。關鍵不是在找到對的工作,而是在如何找到一份你可以把它轉化成對的工作。

正向心理學的人際關係並不是談如何修補快要瓦解的婚姻,而是如何使一個穩固的婚姻更好。我們找到兩個能使美好婚姻更好的原則:注意力和不可取代性。塞利格曼對非常快樂者的研究中,在前 10% 快樂的每一個人(除了一個人以外)都處在一個羅曼蒂克的關係中。

作者也花了篇幅在「教養孩子」上,做父母最快樂的事應該是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和人格特質,而不是去化解他的負面情緒,消除負面人格特質。正向情緒一般都比長處或美德出現的早,所以我們是從正向情緒發展出個人的特長和美德。

最後,作者闡述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,愉悅的生活是包含在成功的追求正向感覺,以及放大這些情緒的技術。相反的,一個美好的生活並不是使正向情緒到達最高點,而是成功的應用你的個人長處來得到大量的、真實的快樂;有意義的生活則更多了一個特質:必須把你的個人長處應用到比你本身更大的目標才行。能夠活出這三種生活,才算活出完整的生命。美好的生活來自每一天應用到你的個人長處;有意義的生活還要加上一個條件:將這些長處用於增加知識、力量和善良上。


真實的快樂》摘錄自書中的筆記:

  • 正向心理學有三根柱石:第一是研究正向情緒;第二是研究正向特質,這裡面最主要的是長處和美德,但是能力 (ability) 也很重要,例如智慧和運動競技的嗜好;第三是研究正向組織,例如民主社會、家庭支柱以及言論自由,這些是美德的支柱,美德又進而支持正向情緒。
  • 過去心理學只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,忽略找出生命的快樂和意義。
  • 正向的感覺是來自長處與美德,自己賺來的才是真正值得的快樂感覺。
  • 做好事的行為能帶來滿足,因為它動用你的能力去應付一項挑戰,當你完滿達成時便會有滿足感。
  • 正向心理學是如何從無數的人格特質中,選擇出24項因素做指標呢?最後決定三個選擇的標準如下:
    • 必須是每一個文化都崇尚的價值。
    • 必須本身就有價值,而不是為了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。
    • 必須是可以鍛鍊的。
  • 六項其本的美德:
    • 知慧和知識
    • 勇氣
    • 人道與愛
    • 正義
    • 修養
    • 心靈的超越
  • 悲觀的人以特別的致命方式建構他們的打擊和挫折。他們很自然的認為造成這個挫折或失敗的原因是永久性的,普遍性的,而且全是自己不好。
  • 相反的,樂觀的人具有韌性,可以使他們將挫折看成是單一問題,是暫時性的、別人行為的結果。
  • 我現在了解扶養孩子絕對不只著重在修正不對的地方,同時還要發掘他的長處與美德,幫助孩子在社會上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之所,使他的正向人格特質得以全部發展出來。
  • 正向情緒可以使我們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,跳脫負面情緒的思考方式。
  • 冷漠、負面的情緒會激發一種戰鬥的思考方式:集中注意去挑毛病然後宣判出局。
  • 一個正向的情緒會使思想進入創造性、容忍性、建構性、寬大、非防禦性的大道。這種思考方式不是去挑毛病而是去看優點,看看這個人進來會為系裡帶來什麼樣的榮耀。
  • 快樂可以增加生產力和收入。
  • 快樂的人不但比較能忍受痛苦,而且在受威脅時比較注意健康和安全,正向情緒同時還能去除負向情緒的作用。
  • 快樂的人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利他行為。當我們快樂時,我們比較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,我們比較喜歡別人,甚至願意與陌生人分享我們們好運。當我們心情低落時,我們不相信別人,變得很內向,並且集中注意力到保衛自己的需求。
  • 正向情緒是重要的,不只是它本身能帶給你快樂,還可以使你和外界的交往更成功。
  • 拓廣和建構 — 亦即成長和正向發展 — 是雙贏的重要特質。
  • 快樂的公式

H = S + C + V

H 是你維持快樂的長度,S 是你快樂與否的範圍廣度,C 是你的生活環境,V 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。

  • 研究發現,幸運的事和高成就竟然不能帶給人長久的快樂,只有短暫的效果而已:
    • 一件重大的事故(如:失業或升等)在三個月之內會失去它對快樂程度的影響力。
    • 財富雖然可以帶來物質的占有,跟快樂的關係卻出奇的低。一般來說,富有的人只比貧窮的人快樂一點而已。
    • 過去五十年,富庶國家的人民收入有顯著的上升,但是生活滿意度並沒有隨之上升,還是跟以前一樣。這情形在美國及其他富有國家皆然。
    • 新近的加薪可以預測工作滿意度,但是薪水高低卻不能。
    • 外表的吸引力(這就像財富一樣,可以帶給你某些利益)對快樂並沒有任何作用。
    • 客觀的身體健康跟快樂的相關剛好達到顯著性(即這兩樣有相關但程度不高,恰好到統計上的水準而已),而身體健康是所有資源中最有價值的一項。
  • 你對金錢的看法是比金錢本身更影響你的快樂。物質主義似乎是反生產力的;在所有階層的收入中,越看重錢的人對他的收入越不滿意,也對他的生活不滿意。
  • 占最快樂的前10%的人中,每一個都有親密的生活伴侶,只有一個人沒有。
  • 非常快樂的人和一般人、不快樂的人之間最大的差別,在他們有著非常充實豐富的社交生活;非常快樂的人也是最少獨處的人,花最多時間在社交上,朋友和他們對他們自己最高的評價都是:人際關係良好。
  • 假如你希望有持有性的快樂,可以改變你生活中外在的因素來提高快樂的程度。你應該:
    • 住在富有的民主社會裡,不要住在貧窮的極權獨裁社會(這有強烈的關係)。
    • 結婚(有強烈關係,但可能不是因果關係)。
    • 避免負面事件和負面情緒(只有一點效應)。
    • 掌握富足的社交網(有強烈效應,但可能不是因果關係)。
    • 取得宗教信仰(有一點效應)。
  • 就快樂和生活的滿意度而言,你不需要去做下列的事:
    • 賺更多的錢(錢只有一點或幾乎沒有任何效應,假如你生活無缺,有剩餘的錢可以買這本書,錢對你就沒有任何效應;物質欲越高的人越不快樂)。
    • 保持健康(主觀的健康才有關係,客觀的健康無用)。
    • 盡量去接受教育(無任何效應)。
    • 改變你的種族,或搬到氣候溫暖的地方(無任何效應)。

對過去滿意

  • 對好事我們不感恩,對壞事我們誇大,這兩種行為是使我們不滿意的原因。有兩種方法可以造成改變:感激會放大好處,寬恕會解除壞事情抓住你的力量,甚至可以將壞的記憶轉變成好好。
  • 如何寬恕?五個步驟 REACH
    • R 是回憶(recall),盡量以客觀的方式去回憶這個傷痛,不要把對方惡魔化,也不要自怨自艾。
    • E 是同理心 (empathize),從加害者的觀點來看為什麼他要傷害你。這樣做不容易,但是編一個可能的故事來告訴自己,設想假如要加害者解釋他的行為時,他會怎麼說。下面幾點可以幫助你想出理由:
      • 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的生存被威脅時,他會傷害無辜的人。
      • 攻擊別人的人通常是一個害怕、擔憂和曾經受過傷害的人。
      • 情境使他加害於人而不是他的人格本質。
      • 人在傷害別人時常沒有經過思考,他們就是動手做了。
    • A 是利他 (altruistic) 的寬恕禮物。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步驟,請先回想一下你以前曾侵犯過別人的權益 而對方原諒了你,這是別人給過你的禮物,你當時對這個禮物非常的感激。我們原諒加害者是為了他好。告訴自己,你可以超越痛苦和報復,假如你是心不甘情不原的原諒,這種寬恕並不會使你自由。
    • C 是允諾 (commit) 自己在大庭廣眾下原讓對方。
    • H 是保持 (hold) 這個寬恕之心。

對未來的樂觀

  • 找到好事情的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,和對不幸事情的暫時性和特定性的解釋,是希望的兩個臺柱;對不幸事情找到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,以及對好事情有暫時的和特定的解釋型態,是絕望的成因。
  • 假如你把不幸的事想成「永遠」、「從來」、「總是」,把它責怪到人格特質上,那麼你是悲觀型的人。假如你想成「有的時候」、「最近」,把它當成偶發事件,你是個樂觀的人。
  • 樂觀的人把好的事情解釋成他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能力,所以是永久性的;悲觀的人認為是暫時性,如:情緒和努力。
  • 對那些認為好運是永久性原因造成的人,他們會在成功後更加努力;認為成功是暫時性原因的人,即使成功也會放棄,因為他們認為不過是僥倖。懂得利用成功更加乘勝追擊的人才是樂觀的人。
  •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失敗做一般的解釋時,他會放棄每一件事,雖然失敗的僅是一小角而已。把失敗當成特定的事件來解釋的人,雖然生活的某一塊變得無助,但是其他部份還是可以繼續前進。
  • 永久性的向度決定一個人會放棄多久 — 對壞事永久性的解釋會造成長期的無助,而暫時性的解釋則可以迅速的恢復。普遍性的向度決定一個人會把無助帶到生活的各個層面,還是只維持在原來的地方。
  • 對好事情有永久性普遍性解釋的人,如果他對不好事件的解釋是暫時的、特定的,那麼遇到挫折時可以很快反彈回來,當他成功時也可以繼續一帆風順下去。對成功做暫時的和特定的解釋,對失敗做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釋的人,則是碰到壓力就垮掉,而且很難東山再起。
  • 建立樂觀的解釋型態現已有很好、且被證明有效的方法可行,這個方法是指認出自己悲的念頭,並且反駁它。
  • 反駁自己悲觀想法的第一件事,便是認出這個是個不對的念頭,然後把它當作是外人對你的指控來反駁,因為外人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生活不愉快,你可不能讓他得逞。

眼前的快樂

  • 如果沒有區分愉悅和滿足,只會使你完全依賴捷徑,去尋求生活中容易的愉悅。愉悅很容易就能得到,而滿足需要動用到個人的長處,所以找出每個人的長處並發展它,成為對抗憂鬱症的一個有效方法。
  • 眼前的快樂成分與過益雨的和未來的非常不同,它包含兩個不同的東西:愉悅(pleasure)和滿足感(gratification)。
  • 愉悅有很強的感官和情緒上的成分,也就是哲學家說的「原始的感覺」,例如:狂喜、驚喜、高潮、飄飄欲仙、極度的暢快、舒適。這種純粹是感官上的滿足與快樂,不需要思考。
  • 滿足感是做了我們最喜歡做的事以後帶給我們的感覺 ,但是它不一定同時帶有「原始的感覺」。這種滿足感會使我們整個浸淫到裡面,失去自我意識,例如:跟一群好朋友聊天、攀岩、看一本好書、跳舞等,只要我們的能力符合挑戰,做來得心應十時,都會有這種感覺。這個感覺比愉悅效果更長、因為它動畢到思考和解釋,不容易被習慣化,它的能量是來自長處和美德。

愉悅

  • 正向情緒的研究得出三個觀念:習慣化(habituation)、鑑賞(savoring)和淨心(mindfulness),這些可能對你有幫助,能增加你對生活中短暫快樂記憶的量。
    • 習慣化
      • 快速的重複原來的刺激並不能帶給你連續性的快樂。
      • 而如何把快樂平均分布在生活中是個關鍵。首要法則是找出會帶給你快樂的東西,分開注入生活中,中間的間隔越長越好。
    • 鑑賞
      • 五個提升鑑賞能力的方法:
        • 與別人分享
        • 建構記憶
        • 自我恭賀
        • 銳利你的觀察力
        • 吸收
    • 淨心
      • 用心始於心中無雜念的觀察。我們常忽略許多重大的經驗,平常不太用大腦的過日子,自動化的做事以及與人互動。
      • 改變觀點,使靜止不動的情境活化起來。
      • 心情放輕鬆時比較容易用心去注意現在發生的事。例如東方的坐禪。

滿足感

  • 全心全意地做這件事,完全的浸淫沒有意識的干擾,以及這些行為所產生的滿足感使你覺得快樂,這些不是感官上的滿足。事實上,完全浸淫在某樣東西中時,是沒有意識,而且完全沒有情緒的。
  • 契斯森米亥是社會科學的名教授,滿足感的一個境界「福樂」(flow) 就是他定名的,指的是我們全心投入在做的事情時的感覺。
  • 滿足感的心理部件包括:
    • 做的事情具有挑戰性,需要技術。
    • 做時需要專心。
    • 有明顯的目標。
    • 有意即回饋。
    • 深深的投入作業中。
    • 對一切有自我控制感。
    • 感到自我消失。
    • 時間停止。
  • 我們社會中的自我價值販賣者(此處指的是坊間流行的自我改進 DIY 書籍作者,和一些社會心裡學家、心理治療師)說,人應該深入了解、接觸自己的感覺,我們的年輕人就全盤接收了這個訊息,造成自戀的水仙花世代,他們每天最關心的就是自我感覺如何。
  • 滿足的定義正好與「接觸自己感覺」相反,因為它不包括感覺,沒有自我意識,而且是全時對投入。滿足排除了自我浸淫、自我沉溺, 而且滿足所產生的福樂(flow)越多,一個人越不會沮喪,所以這是對青少年憂鬱症一個強有力的解藥:想辦法增加他們的滿足,同時減少他們對愉悅的追求。
  • 愉悅很容易就能得到,而滿足需要動用到個人的長處,是得來不易的,所以找出每個人的長處並發展它,成為對抗憂鬱症的一個有效方法。
  • 這種人問:「我怎樣才可以快樂?」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,因為如果沒有區分愉悅和滿足,只會使你完全依賴捷徑,去尋求生活中容易的愉悅。
  • 當你一生都在追求正向情緒時,你會找不到真實的快樂和意義。正確的問題是亞里斯多德二千五百年前問過的:「什麼是幸福的生活?」我把滿足從愉悅中拿開,是要再重新問這個問題並提供新的、科學性的答案。我的回答是找出你個人的特長並且發揮它。

長處與美德

  • 我們找到世界上所有宗教、所有哲學學派都支持的六種美德:智慧、勇氣、人道、正義、修養與心靈的超越。
  • 六種美德裡又包含二十四個長處:
    • 智慧與知識
  1. 好奇心/對世界的興趣
  2. 熱愛學習
  3. 判斷力/判斷性思考/開放胸襟
  4. 原創力/實用智慧/街頭智慧
  5. 社會智慧/個人智慧/情緒智慧
  6. 觀點見解
  • 勇氣
  1. 勇敢和英武
  2. 毅力/勤勞/勤勉
  3. 正直/真誠/誠實
  • 人道與愛
  1. 仁慈與慷慨
  2. 愛與被愛
  • 正義
  1. 公民精神/責任/團隊精神/忠誠
  2. 公平與公正
  3. 領導能力
  • 修養
  1. 自我控制
  2. 謹慎/小心
  3. 謙虛
  • 心靈的超越
  1. 對美和卓越的欣賞
  2. 感恩
  3. 希望/樂觀/對末來充滿期望
  4. 心靈上/有目標的/信仰/宗教的
  5. 寬恕與慈悲
  6. 幽默與好玩
  7. 熱忱/熱情/熱衷
  • 用下面這些標準去評估你最強的長處:
    • 你真的擁有這些長處嗎?(這是真的我)
    • 當你展現這個長處時,你很興奮,尤其是第一次。
    • 初練習這個長處時有快速上升的學習曲線。
    • 會繼續不斷的學習新方法來加強你的長處。
    • 渴望有別的方法去展現它。
    • 在展現這個能力時無法被阻擋,有非使出來不可的感覺。
    • 用這個長處時,越用越猛而不是越來越累。
    • 以這個長處為中心創造出的個人喜好,你會追求圍繞著這個長處的各種東西。
    • 在使用這個長處時感到歡樂、熱忱、熱心,甚至極樂。
  • 假如你的長處符合一個以上的標準,它就是你個人的長處,請盡量在不同的場合使用這些長處。
  • 這些是我對如何過一個美好人生的公式:每一天,在不同的場合盡量展現你個人的長處,以得到最多的滿足感與真實的快樂。

工作與個人滿足

  • 假如你找到一個方式,常常在你的工作上施展個人長處,你會發現工作慢慢變成一個志業。關鍵不是在找到對的工作,而是在如何找到一份你可以把它轉化成對的工作。
  • 在學術定義上,工作有三種不同的層次:職業(job)、事業(career)、志業(calling)。
  • 你為了薪水做這份職業,並不期待從中得到任何其他的東西;它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,假如沒有薪水你就不做了。
  • 事業表示你對這份工作有更深的個人投資,你透過金錢來表達你的成就,也透過升遷表示成功;每一次升遷都帶給你更多的特權與更大的權力,當然薪水也增加了。當升遷停止時,你開始去別的地方尋找滿足感與意義。
  • 志業是為了這個工作本身而投入熱忱。投身志業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有貢獻,會帶來更好、對比個人更大的事物、很像宗教的奉獻。這種工作本身帶來滿足感,跟薪水或升遷無關,當金錢停止、升遷不再時,工作仍然進行。
  • 任何職業都可以變成志業,而任何志業也可以變成職業。
  • 在經濟出超、失業率低的時候,一個人選擇工作是決定在能從工作中得到多少福樂而不是薪水多寡。
  • 如何去選擇及如何轉化工作以產生最多的福樂並沒有神祕之處,當挑戰與你的能力旗鼓相當時,福樂就會產生。我的方式如下:
    • 找出你個人的長處。
    • 選擇可以每天讓你使用到這些長處的工作。
    • 轉他你目前的工作,使你的長處更可以發揮出來。
    • 假如你是老闆,請選擇員工長處與工作需求相配合的人;假如你是經理,給你員工空間,使他可以在你的目標範圍內轉型。

  • 正向心理學的人際關係並不是談如何修補快要瓦解的婚姻,而是如何使一個穩固的婚姻更好。我們找到兩個能使美好婚姻更好的原則:注意力和不可取代性。
  • 狄納和塞利格曼對非常快樂者的研究中,在前 10% 快樂的每一個人(除了一個人以外)都處在一個羅曼蒂克的關係中。
  • 心理學家韓山告訴我們愛有三種:
    • 第一種愛是給我們舒適安全、接納並幫助我們、提升我們的信心、指引我們的人,我們會愛他們;最典的例子是孩子愛他們的父母。
    • 第二種愛是我們會愛那些依賴我們為生的人;如父母對子女的愛。
    • 第三種愛是羅曼蒂克的愛 — 把對方理想化,將他的長處美德放大,將他的缺點縮小。結婚是個奇妙的安排,他使我們在一把傘下得到這三種愛,這個特性使得婚姻歷久不衰。
  • 親密關係分為
    • 安全型
    • 迴壁型
    • 焦慮型
  • 安全型的人在婚姻的三個層面上特別有利:照顧別人、性和處理問題。安全型的人比較會照顧他的配偶,他們不但比較親密,而且比較知道對方的需求;焦慮型的在這一方面上正好相反,他們是「強迫性」的照顧,不管對方要不要都一直的給,使對方透不過氣來;迴壁型的則是保持距離,並不知道什麼時候對方需求照顧。
  • 假如你能每天都施展個人長處 你的婚姻會比較美滿。
  • 研究預測那些人會離婚,歸納出的預兆如下:
    • 一開始爭吵就非常凶猛
    • 批評對方而不是抱怨
    • 輕視對方
    • 一點小事就立即爭吵為自己辯護
    • 不分青紅皂白就先吵
    • 負面的肢體語言
  • 婚姻持久的夫婦一週多花五個小時在他們的婚姻上,下面是一些參考:
    • 出門:這些夫婦早上出門時,找出一件那天兩個人都會去做的事(2分鐘 x 5天 = 10 分鐘)。
    • 回家:每天下班回來時,這些夫婦都有一段很輕鬆的談話(20分鐘 x 5 = 1小時40分鐘)。
    • 愛意、觸莫、擁抱、親吻:這些行動都灑了溫柔與寬恕的糖粉(5分鐘 x 7 天 = 35 分鐘)。
    • 一週一次約會:只有二個人去到一個輕鬆的環境將愛情升級 (一週2個小時)。
    • 稱讚與欣賞:每天至少稱讚和感謝對方一次 (5分鐘 x 7 天 = 35分鐘)。
  • 兩個悲觀的人婚姻無法長久。
  • 反映式傾聽,做一個好聽眾的第一個原則是有效度(validation),說話的人首先想要知道的就是他說的話你有沒有聽懂(「嗯」、「我了解」、「我知道你意思」、「真的嗎?」)。假如可能,他進一步要知道聽的人是否同意他的話或至少是表示同情(點頭或是說「真的是」、「是的」、「的確如此」、或是比較不承諾的「不能怪你」)。你必須要盡力的讓配偶認為你有在聽,話題越嚴重,你洗耳恭聽的姿態要越嚴肅,心裡的不同意請留到輪你說話的時候再說。
  • 一邊聽一邊準備你的回應是很不容易克服的習慣,有個方法是用他的話來做你的反駁開頭句,不過稍微修改一下,因為用另一個句子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需要很多的注意力,你就會去注意聽了。
  • 另外一個使你不能好好聽別人講話的障礙是你自己內心的情緒。當我們心情好時,我們對說話者的意思會從好的方面去解釋;當你的心情不好時,那些話在你心中就集結成一個字 — 不,你的同情心消失了。在這情況下,馬上誠實面對是一帖解藥(「我今天真是很挫折!」、「我很抱歉對你講話態度不好。」、「我們吃過晚飯再談好嗎?」)。

教養孩子

  • 做父母最快樂的事應該是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和人格特質,而不是去化解他的負面情緒,消除負面人格特質。正向情緒一般都比長處或美德出現的早,所以我們是從正向情緒發展出個人的特長和美德。
  • 三個教養孩子正向情緒的第一個原則是,正向情緒增進孩子的智力表現,擴大他的社會和身體資源,使他長大後可以提取存款,因此也是演化上一個重要的兒童成長因素。
  • 第二個教養孩子的原則是鼓勵孩子的正向情緒,使他早早開始向上的歷程,以達到更多的正向情緒。
  • 第三個原則是對待你的孩子的正向情緒像對待負面情緒一樣嚴肅,對待他的長處像對待他的短處一樣關心。
  • 當父母碰到孩子發脾氣、哭泣或打架時,只要記住三個原則就好了:
    • 正向情緒增廣並建構孩子智豐的、社會的口身體的資源,使他長大後可以提取使用。
    • 鼓勵孩子的正向情緒 可以開啟他正向情緒的向上提升。
    • 你孩子的正向人格特質就跟他的負向特質一樣的真實。
  • 建構孩子正向情緒的八種方法:
  1. 跟你的嬰兒睡覺
  2. 同步遊戲
  3. 「是」和「不」
    1. 少用「不」
  4. 讚美與懲罰
    1. 選擇性的讚美
    2. 當你懲罰孩子時,一定要確定他知道哪一個行為引起現在的懲罰,而且不要做人身攻擊,指責他的品德–你懲罰的是他的某一個行為而不是人格。
  5. 兄弟鬩牆
    1. 當孩子們成長到童年中期時,他們各自的人格特質和長處已經顯現出來,父母大可以利用這些特點來化解兄弟姐妹間的嫉妒口爭執。我們將家事依各個孩子的特長分配下去。
  6. 睡前遊戲
    1. 回憶今天「最好時光」
    2. 以腦海中的快樂影像進入「夢鄉」
  7. 達成協議
    1. 「讓我們來談判」是在面對向下沉淪的壞習慣時,注入的一個正向驚喜,然後用威脅拿走獎品的方式,來維持好的行為出現。但不能濫用。
  8. 新年新希望
    1. 用正向態度寫下新希望(不是改正某個缺點,而是要達成某個目標)
  • 能夠活出愉稅的、美好的和有意義的三種生活,才算是活出完整得生命。
  • 正向情緒有三種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,你可以分別各自耕耘它們。
    • 過去的正向情緒(例如:滿足)可以用感恩、寬恕及把你自己從不好的意念中釋放出來增加。
    • 未來的正向情緒(例如:樂觀)可以用辨識及反駁自動出現的悲觀念頭來增加。
    • 現在的正向情緒可以區分成兩種非常不同的層次:愉悅和滿足感,這是快樂兩條不同途徑的最好例子。愉悅是暫時的,是情緒的感受,它可以靠去除習慣化、鑑賞和淨心來增強;一個人可以用追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正向情緒來得到愉悅的生活。滿足感是比較永恆,它的特性是專注、投入和福樂。最重要的是它沒有 — 而不是有 — 感受到正向情緒(或任何自我意識)。滿足感來自長處和美德的發揮。在工作、愛情和為人父母中,發展這些長處。
  • 愉悅的生活是包含在成功的追求正向感覺,以及放大這些情緒的技術。
  • 相反的,一個美好的生活並不是使正向情緒到達最高點,而是成功的應用你的個人長處來得到大量的、真實的快樂;
  • 有意義的生活則更多了一個特質:必須把你的個人長處應用到比你本身更大的目標才行。能夠活出這三種生活,才算活出完整的生命。
  • 美好的生活來自每一天應用到你的個人長處;有意義的生活還要加上一個條件:將這些長處用於增加知識、力量和善良上。

延伸閱讀:

Perry Lin

Perry Lin 有十幾年科技業工作經驗,包含網通、晶片及雲端技術領域,喜愛旅遊及打羽球,曾經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實習,去阿拉斯加看極光、南美巴拉圭、非洲坦尚尼亞等地旅遊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