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讀書筆記 — 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

讀書筆記 — 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

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— 詹姆斯‧克利爾

《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》本書作者詹姆斯‧克利爾在高二的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,嚴重受傷。然而,在頭部嚴重受傷之後的第六年,他被選為他所就讀大學的最佳男性運動員,並且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。作者透過他創立的「習慣學院」的線上課程,已教育了超過 萬名領導者、經理、教練及教師。他將自己多年關於習慣的研究、實踐,在本書提出有效建立永久良好習慣的系統化「行為改變四法則」。從系統面有效幫助你打造好習慣、戒除壞習慣。


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》 讀書心得

你是不是想減重卻半途而廢?想培養運動的習慣卻一直失敗?培養習慣失敗可能並不是因為你的意志力不夠,而是你沒有找對方法!可以來看看這本書,作者分享以系統化的方式一步一步去建立更好的習慣。這本書並非學術研究,而是一本實作手冊,看完會讓你躍躍欲試想著手開始培養生活中的好習慣,改掉壞習慣。

培養習慣就像理財一樣,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,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像以複利計算一樣利滾利,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。習慣就是「自我改善」這件事的複利。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,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。

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把焦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而不是想要達到什麼成果。例如想戒菸的你,別人問你要不要抽菸時,回答「不用了,我正在戒菸」聽起來似乎合理;如果回答「不用了,我不抽菸」更是傳達出身份認同的轉變。

書中主軸圍繞著「改變行為四法則」:

一,讓提示顯而易見。

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,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。例如明確說出我會於[時間],在[地點],進行[行為]

建立新習慣時,可以讓行為的連結性為你所用。建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之一,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,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。這就叫做習慣堆疊。公式為做完[目前的習慣]之後,我會執行[新的習慣]。例如[運動]:脫下上班的鞋子之後,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。關鍵在於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。

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,以及眼前的提示。讓環境裡可以觸發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,例如想常常練習吉他,就把吉他立在客廳正中央。同樣的,應該要讓壞習慣的提示隱而不現,例如,浪費太多時間看電視,就把電視搬出臥房。

二,讓習慣有吸引力。

一個機會愈有吸引力,愈有可能形成習慣。誘惑綑綁是讓習慣有吸引力的一種方法,這個策略是將「想要」的行為與「需要」的行為配對。例如想要看臉書又需要多運動:拿出手機之後,做十下開合跳,再瀏覽臉書動態。

我們傾向養成被所處文化誇讚與認可的習慣,因為我們有融入與歸屬於族群的強烈渴望。我們往往會模仿三種人:親近的人(家人與朋友)、多數的人(族群),以及有力的人(有地位與聲望的人)。所以當你想要培養某個習慣或成為那樣的人,就加入那樣的文化或環境。

三,讓行動輕而易舉。

最有效的學習形式是實行,而非計畫。我們可能太執著於想出最棒的做法,而根本沒開始去做。因此你需要的是,開始實行。

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,而非時間。執行一項習慣的時間長短,不如執行該習慣的次數多寡重要。

創造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容易執行的環境。減少與好習慣相關的阻力。阻力一少,養成習慣就簡單了。許多習慣都發生在決定性瞬間。所謂決定性瞬間就是如同岔路般的種種選擇,可以讓你踏上成果豐碩的一日,也可以讓你踏上一事無成的一天。

書中提到「兩分鐘法則」,會讓你更容易開始執行習慣,打破「萬事起頭難」的瓶頸,就是: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兩分鐘。例如:「每晚就寢前閱讀」變成「讀一頁」。「做三十分鐘瑜伽」變成「拿出瑜伽墊」。

「習慣塑造」也是要從簡單開始,分成不同階段,掌握一階段後再進入下一階段,例如:想要成為晨型人:每天晚上十點前到家 〉每天晚上十點前關掉所有電子裝置 〉每天晚上拾前躺到床上 〉每天晚上十點前熄燈 〉每天清晨六點起床。還有想要開始運動:換上運動服 〉踏出家門 〉開車去健身房 〉運動五分鐘就離開 〉運動十五分鐘,每週至少一次 〉每週運動三次。

鎖定好習慣的一次性行動,讓未來的習慣自動化,初期看來付出很大,但其回報會隨著時間增加。例如,想要有好睡眠:買一張好床墊、安裝遮光簾、把電視搬出臥房。

四,讓獎賞令人滿足。

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,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。維持一項習慣的關鍵重點是「成功」的感受。

如何每天堅持好習慣呢?「習慣追蹤」可以幫助你維持習慣,例如在日曆上打一個勾。像這樣的習慣追蹤可以,一,創造提醒你去行動的視覺提示;二,本質上有激勵效果,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;三,在你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帶來滿足感。

如何在習慣中斷之後快速回復?不要錯過兩次。如果錯過一天,就盡快回歸正軌。

我們深深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,不希望別人對我們抱持較差的評價。知道有人在看著,會是個強大的動力。所以讓自己要培養的習慣能夠直接或間接的被別人「監視」,是一個強迫自己維持習慣的方法。

從 A 到 A+

你有沒有想過你一直培養不起來的習慣,其實不是真的那麼適合你?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,而是你在哪個領域會有機會。應該配合性格打造習慣。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,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。那麼該如何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賽場呢?

  • 什麼事情對別人來說是勞苦,對我來說卻是樂趣?
  • 什麼事情讓我忘記時間?
  •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報償?
  •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?

這確實是值得令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來深思,你到底是在窮忙,還是真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了?

書中也有提到其他書中常見的「心流」,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,就是執行「難度恰到好處」的任務。所謂「心流」,就是在從事一項活動時全然沉浸其中、「進入狀態」的一種體驗。要達到心流狀態,執行的任務必須超出你目前的能力約莫百分之四。

在維持習慣、邁向成功中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,是無聊。在工作不令人興奮時繼續努力,這種能力才是造就差異的關鍵。

習慣 + 刻意練習 = 精通,這就是達人和一般人的差別。

除了平常生活習慣像是運動、減重、睡眠等等,是可以馬上執行培養習慣。關於人生志向、志業相關的習慣,順序應該是要先了解自己性格所喜歡、擅長的領域,然後將自己的身份認同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領域的人,再來就按照「改變行為四法則」來培養相關的興趣。對我這個半路想轉換跑道的人來說,目前似乎還在第一步摸索,希望能快點找到自己的路。


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》 摘錄自書中的筆記:

  • 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,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像以複利計算一樣利滾利,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。
  • 習慣就是「自我改善」這件事的複利。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,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。
  • 在跨越關鍵門檻之前,小改變往往看似無足輕重。所有複利過程的強大成果總是
  • 造就成功的,是日常習慣,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。
  • 好習慣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,壞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。
  • 別管目標,專注於系統就好。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,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。
  • 目標有助於確立方向,但系統是進步的最佳解答。
  • 原子習慣是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。如同原子是分子的組成單元,原子習慣是建構非凡成果的元件。
  • 改變分為三個層次:成果改變、過程改變,以及身分認同改變。
  •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把焦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而不是想要達到什麼成果。
  • 改變身分認同的兩個步驟:
    •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    • 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。
  • 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,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。
  • 習慣會讓你變成你想要成為的人。
  • 習慣之所以重要的真正原因,不是因為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成果(雖然確實有這個功效),而是因為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。
  • 習慣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。
  • 習慣的終極目標,就是用最少的能量與努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。
  • 習慣形成的四步驟:
    • 提示
      • ex.走在路上聞到甜甜圈的味道
    • 渴望
      • ex.渴望吃甜甜圈
    • 回應
      • ex.買了一個甜甜圈
    • 獎賞
      • ex.滿足了吃甜甜圈的渴望
  • 改變行為四法則
    • 一,讓提示顯而易見。
    • 二,讓習慣有吸引力。
    • 三,讓行動輕而易舉。
    • 四,讓獎賞令人滿足。

一,讓提示顯而易見

  •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。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習慣,才能改變它們。
  • 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,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。
  • 執行意向的公式是:我會於[時間],在[地點],進行[行為]。
  • 建立新習慣時,可以讓行為的連結性為你所用。建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之一,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,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。這就叫做習慣堆疊
  • 習慣堆疊的公式:做完[目前的習慣]之後,我會執行[新的習慣]。
  • 關鍵在於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。
  • 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,以及眼前的提示。
  • 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,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。
  • 在新環境中比較容易改變習慣。
  • 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,讓壞習慣的提示隱而不現。
  • 迴避誘惑比抗拒誘惑簡單。

二,讓習慣有吸引力。

  • 一個機會愈有吸引力,愈有可能形成習慣。
  • 讓我們採取行動的,是對獎賞的預期,而非獎賞的實現。期待愈大,多巴胺峰值愈高。
  • 誘惑綑綁是讓習慣有吸引力的一種方法,這個策略是將「想要」的行為與「需要」的行為配對。
  • 我們傾向養成被所處文化誇讚與認可的習慣,因為我們有融入與歸屬於族群的強烈渴望。
  • 我們往往會模仿三種人:親近的人(家人與朋友)、多數的人(族群),以及有力的人(有地位與聲望的人)。
  • 打造更好習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,就是加入具備以下兩個特點的文化:一,你想要的行為是常態;二,你跟這個群體本來就有某些共同點。
  • 族群的常態行為往往會壓過個人想要的行為。大多數時間,我們寧願跟大家一起錯,也不要自己一個人對。
  • 若一個行為能獲得認可、尊敬對讚美,我們就會覺得那個行為有吸引力。
  • 讓壞習慣毫無吸引力。
  • 強調”避免某個壞習慣”的益處,會讓它顯得沒有吸引力。
  • 與正面感受產生連結,習慣就有吸引力;與負面感受產生連結,習慣就沒有吸引力。創造一個動機儀式:在執行困難的習慣之前,做一件你很享受的事。

三,讓行動輕而易舉。

  • 最有效的學習形式是實行,而非計畫。
  • 把動點放在行動,而非啟動。
  • 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,透過不斷重複,一個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。
  •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,而非時間。執行一項習慣的時間長短,不如執行該習慣的次數多寡重要。
  • 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至關重要。
  • 創造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容易執行的環境。
  • 減少與好習慣相關的阻力。阻力一少,養成習慣就簡單了。
  • 增加與壞習慣相關的阻力。阻力一少,養成習慣就困難了。
  • 把環境準備好,讓未來的行動容易執行。
  • 習慣可以在幾秒內完成,卻會持續影響你幾分鐘、甚至幾小時後的行為。
  • 許多習慣都發生在決定性瞬間。所謂決定性瞬間就是如同岔路般的種種選擇,可以讓你踏上成果豐碩的一日,也可以讓你踏上一事無成的一天。
  • 兩分鐘法則就是: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兩分鐘。
    • 「每晚就寢前閱讀」變成「讀一頁」。
    • 「做三十分鐘瑜伽」變成「拿出瑜伽墊」。
  • 習慣塑造
    • 成為晨型人
      • 每天晚上十點前到家->每天晚上十點前關掉所有電子裝置->每天晚上拾前躺到床上->每天晚上十點前熄燈->每天清晨六點起床
    • 開始運動
      • 換上運動服 -> 踏出家門 -> 開車去健身房,運動五分鐘就離開 -> 運動十五分鐘,每週至少一次 -> 每週運動三次
  • 愈是把一個過程的開頭儀式化,愈有可能進入成就大事所需的高度專注狀態。
  • 要先標準化,才能最佳化。你無法改善不存在的習慣。
  • 讓違背好習慣(做壞習慣)比開始執行好習慣更花力氣。
  • 承諾機制就是用當下做的選擇來鎖定未來比較好的行為。
  • 鎖定好習慣的一次性行動,讓未來的習慣自動化,而且其回報會隨著時間增加的單一行為。
    • 營養
      • 買濾水器
    • 睡眠
      • 買一張好床墊
      • 安裝遮光簾
    • 整體健康
      • 打疫苗
      • 買一雙好鞋
      • 買一張好椅子
  • 這些一次性行動直接了當運用了行為改變第三法則,讓好習慣變得更容易執行。

四,讓獎賞令人滿足。

  •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,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。
  • 人類大腦的演化為優先考慮立即的獎賞,而不是延遲的獎賞。
  • 帶來立即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 帶來立即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。
  • 維持一項習慣的關鍵重點是「成功」的感受 – 就算只是小規模。
  • 如何每天堅持好習慣
    • 習慣追蹤幫助你維持習慣
      • 例如在日曆上打一個勾
    • 一,創造提醒你去行動的視覺提示;二,本質上有激勵效果,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;三,在你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帶來滿足感。
  • 如何在習慣中斷之後快速回復
    • 不要錯過兩次。
    • 如果錯過一天,就盡快回歸正軌。
  • 問責夥伴能為「不作為」創造立即的代價。我們深深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,不希望別人對我們抱持較差的評價。
  • 習慣契約可以被用來為任何行為添加社會代價,它讓違背承諾變成一件公開且令人痛苦的事。
  • 知道有人在看著,會是個強大的動力。
  • 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,而是你在哪個領域會有機會。
  • 應該配合性格打造習慣。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,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。
  • 如何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賽場
    • 什麼事情對別人來說是勞苦,對我來說卻是樂趣?
    • 什麼事情讓我忘記時間?
    •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報償?
    •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?
  • 當你無法靠著「更好」來贏,可以憑藉「不同」勝出。
  • 選到正確的習慣,進步就很簡單;選到錯誤的習慣,人生就充滿掙扎、搏鬥。
  • 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,就是執行「難度恰到好處」的任務。
  • 所謂「心流」,就是在從事一項活動時全然沉浸其中、「進入狀態」的一種體驗。要達到心流狀態,執行的任務必須超出你目前的能力約莫百分之四。
  •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,是無聊。
  • 動力滿滿時,每個人都能努力打拚。在工作不令人興奮時繼續努力,這種能力才是造就差異的關鍵。
  • 專業人士堅守既定的行程,業餘者接受生活的干擾。
  • 習慣+刻意練習 = 精通
  • 反省與複查是一個讓你對自身表現長久保持覺察的過程。
  • 不要讓身分的任何單一面向決定你是誰。愈是緊抓一個身分認同不放,愈難讓自己超越這個身份成長。

延伸閱讀:

Perry Lin

Perry Lin 有十幾年科技業工作經驗,包含網通、晶片及雲端技術領域,喜愛旅遊及打羽球,曾經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實習,去阿拉斯加看極光、南美巴拉圭、非洲坦尚尼亞等地旅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