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讀書筆記 —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
Die with zero

讀書筆記 —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

別把你的錢留到死:懂得花錢,是最好的投資—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 – 比爾‧柏金斯

Die with zero
Die with zero

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DIE WITH ZERO》強調你的人生就是你體驗的加總,要怎麼最大化體驗的價值,才能真正善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?如果你把生命的每分每秒都用來賺錢,然後死的時候沒有把錢用完,那你就是白白浪費太多人生寶貴的時間。所以作者建議在死之前把所有的錢花光。享受體驗需要金錢、自由時間和健康這三個條件的組合。需要在考慮到健康不可避免會下降和終將死亡的狀況下,弄清楚怎樣分配你的金錢和自由時間才是最好的。目標不是賺到最多的財富,而是獲得最多的人生體驗。


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讀書心得

傳統東方人的觀念就是,努力賺錢,盡力儲蓄,為了退休後的生活或留給孩子的錢努力一輩子。然後死後留下一堆錢,自己卻沒有享受到。

這本書比較偏向適合「勤儉持家的人」,依舊還是去上班,做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只為了你永遠都不會去享受到的東西賺錢的人來看。這本書教你「花錢」,而不是「賺錢」。

作者強調你的人生就是你體驗的加總,要怎麼最大化體驗的價值,才能真正善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。不要為了錢犧牲自己的人生;希望我們不要成為工作跟錢財的奴隸。

作者認為當你花時間、花錢去體驗時,這些經歷不只是在當下讓你覺得很開心–它們還會不斷付給你股息,也就是「記憶股息」。當你在體驗,在那個當下、那個瞬間你會覺得快樂,同時你也形塑了記憶,讓自己以後可以重溫。回憶帶來的快樂可能只有當初體驗時所感受到的一丁點,但是這些回憶加起來就成了你現在這個人。

如果你把生命的每分每秒都用來賺錢,然後死的時候沒有把錢用完,那你就是白白浪費太多人生寶貴的時間。如果你死後留下一百萬,那就是你沒有經歷過的、價值一百萬元的體驗。也就是你白白浪費掉了某些時間在工作上面。如果不想浪費生命,就應該要致力在離世之前花掉自己所有的錢。

「但我很熱愛自己的工作」

你可以熱愛你的工作,例如舞蹈。但即使你時時刻刻都投入在那份幫你帶來收入的工作,沒有用掉賺來的錢還是一種浪費。你可以把這些錢花在你覺得值得的事情上,可以是享樂,可以是跟你的熱愛的工作相關的體驗上。

「那孩子要怎麼辦?」

你當然可以把錢留給你的孩子、關心的人或團體,但可以儘早給,何必要等你死了以後?不論你要給別人多少錢,這些錢馬上就會變成他們的,不是你的。死前財產歸零,是指你自己的錢。如果你等到死了才要讓孩子得到自己的錢財,那你就是聽天由命,任憑事情發展–不確定會給多少、不確定什麼時候給、不確定會給誰(因為你不知當你往生時,哪個繼承者還活著)。這麼多的不確定怎麼稱得上關愛呢?

調查顯示,最多「遺產繼承者」的年齡是落在六十歲左右。最佳給孩子金錢的時間點是孩子二十六到三十五歲時:在這個階段,年紀夠大到可以信任他們、把錢給他們,但又足夠年輕,可以充分享受錢帶來的益處。如果你有能力把錢給自己的孩子,那麼你就有權力控制他們何時收到錢。

「我害怕自己在死前就把錢用完了」

研究數據顯示,大多數人等到自己真正退休時,並沒有真的花費那些用來退休的錢。

一旦到了某個年紀,會發現自己想要的跟需要的東西已經改變,或者可能需要或想要 不多。儘管醫療費用有所增加,但整體支出還是下降,因為大部份的開銷,像是衣服和休閒娛樂的費用,其實下降更多。

如果你害怕自己活太久,考慮長期照護險。

享受體驗需要金錢、自由時間和健康這三個條件的組合。需要在考慮到健康不可避免會下降和終將死亡的狀況下,弄清楚怎樣分配你的金錢和自由時間才是最好的。目標不是賺到最多的財富,而是獲得最多的人生體驗。

這本書不是要讀者任性地享樂,而是提醒大家平衡的重要。賺錢是為了更好的人生。賺了錢要懂得利用它、享受它帶來的好處,而不是整個人生都是來累積金錢。

時間與金錢,是人生最重要的兩個資產。需要投入時間賺取金錢,也需要時間才能享受金錢帶來的好處與樂趣。


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摘錄自書中的筆記

最佳化你的人生

  • 在我們死之前,要怎樣分配我們的生命活力,才是最好的方式?
  • 要提升整體人生的滿意度,關鍵點就是要在適當的年紀去經歷個種體驗。
  • 生命活力是指你還活著的時候可以做事情的所有時數,而且,只要你在工作,你就是在花掉你有限的生命活力。
  • 你的人生就是你體驗的加總。
  • 不要為了錢犧牲自己的人生;希望我們不要成為工作跟錢財的奴隸。
  • 體驗並不需要花很多錢,有些甚至是不必花錢的。
  • 體驗會隨著時間真正現出其價值 它會回饋給你這個:「記憶股息」。
  • 要怎麼最大化體驗的價值,才能真正善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?或者,在死之前,怎樣花費生命活力,才是最好的方式。
  • 這本書比較偏向適合「勤儉持家的人」,依舊還是去上班,做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只為了你永遠都不會去享受到的東西賺錢的人來看。
  • 要充分善用人生的話,當然就是要最大化這些人生體驗的數量,特別是正面的體驗。
  • 你至少必須用部分的生命活力去工作賺錢,然後用賺到的錢去體驗人生。
  • 可以開始積極思考,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體驗,以及你想要的次數。人生體驗可大可小,可以不花錢或所費不貲、做愛心或純粹享樂。但也要想想,你真正想從這一生中獲得什麼有意義與難忘的體驗。

投資自己的人生體驗

  • 儘早開始投資你的人生體驗。
  • 你的人生是你人生體驗的總和。
  • 投資的回報不見得是在財務方面。你在教小孩游泳或騎腳踏車的時候,並不是因為孩子學會這些,將來就可以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。
  • 體驗比較像是這樣:當你花時間、花錢去體驗時,這些經歷不只是在當下讓你覺得很開心–它們還會不斷付給你股息,也就是我所說的「記憶股息」。
  • 因為我們人類有記憶,所以體驗會產生股息。
  • 當你在體驗,在那個當下、那個瞬間你會覺得快樂,同時你也形塑了記憶,讓自己以後可以重溫。回憶帶來的快樂可能只有當初體驗時所感受到的一丁點,但是這些回憶加起來就成了你現在這個人。
  • 很多人好像忘了這(更多更棒的人生體驗)才是自己賺錢、存錢、投資的目的。
  • 當你問別人為什麼要存錢時,往往得到的回應都是為了以後退休。
  • 隨著年紀增長,你能夠真正親身擁有的體驗數量會越來越少。
  • 沒錯,你需要在退休後養活自己,但是退休後你最仰賴的將會是你的回憶–所以一定要在這方面有充分的投資。
  • 投資你的人生體驗,而且儘早開始、儘早開始、儘早開始。
  • 好好決定要怎麼花你的金錢與時間,是充分善用你生命活力的核心要點。

為什麼死的時候要什麼都不剩?

  • 如果你把生命的每分每秒都用來賺錢,然後死的時候沒有把錢用完,那你就是白白浪費太多人生寶貴的時間。
  • 如果你死後留下一百萬,那就是你沒有經歷過的、價值一百萬元的體驗。也就是你白白浪費掉了某些時間在工作上面。
  • 如果不想浪費生命,各位就應該要致力在離世之前花掉自己所有的錢。
  • 「但我很熱愛自己的工作」
    • 你可以熱愛你的工作,例如舞蹈。但即使你時時刻刻都投入在那份幫你帶來收入的工作,沒有用掉賺來的錢還是一種浪費。你可以把這些錢花在你覺得值得的事情上,可以是享樂,可以是跟你的熱愛的工作相關的體驗上。
  • 「那孩子要怎麼辦?」
    • 你當然可以把錢留給你的孩子、關心的人或團體,但可以儘早給,何必要等你死了以後?
    • 不論你要給別人多少錢,這些錢馬上就會變成他們的,不是你的。我說的死前財產歸零,是指你自己的錢。
  • 「我害怕自己在死前就把錢用完了」
    • 研究數據顯示,大多數人等到自己真正退休時,並沒有真的花費那些用來退休的錢。
    • 一旦到了某個年紀,會發現自己想要的跟需要的東西已經改變,或者可能需要或想要 不多。儘管醫療費用有所增加,但整體支出還是下降,因為大部份的開銷,像是衣服和休閒娛樂的費用,其實下降更多。
    • 考慮長期照護險

如何花錢(才不會人還沒死就先沒錢)

  • 推算自己可以活多久–壽命計算機。
  • 因應長壽風險–收入年金保險。
  • 本書的宗旨就是你應該要專注在最大化自己人生的快樂圓滿,而不是最大化自己的財富。
  • 人們在身體健康、活力十足的時候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的好幾年時光,只為了在自己生病不能動的時候有錢可以多延長幾週的生命。
  • 大家甚至連死期都還沒接近,就非常不理性地看待死亡,放大了錢會花完的恐懼。大到驅使很多人為了遙遠的未來過度儲蓄,結果無法儘可能享受當下的人生。
  • 死前財產歸零不只是跟錢有關:也跟時間有關。請開始多想想你要怎麼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、生命活力,儘可能順利地過著最充實的人生。

那孩子怎麼辦?

  • 在最能發揮作用的時候把錢給孩子或慈善團體。
  • 如果你真的是把小孩放第一,就不要等到死了以後才顯示自己的慷慨大方。
  • 「把你的孩子放第一」代表你會提早給他們,而且你會審慎計劃好,確保是在最能發揮作用的時候。
  • 調查顯示,最多「遺產繼承者」的年齡是落在六十歲左右。(一般人常見的壽命為八十歲,而一般父母與兒女的歲數差距通常為二十歲)
  • 如果你等到死了才要讓孩子得到自己的錢財,那你就是聽天由命,任憑事情發展–不確定會給多少、不確定什麼時候給、不確定會給誰(因為你不知當你往生時,哪個繼承者還活著)。這麼多的不確定怎麼稱得上關愛呢?
  • 二十六到三十五歲是綜合所有這些考慮因素的最佳時間點:在這個階段,年紀夠大到可以信任他們、把錢給他們,但又足夠年輕,可以充分享受錢帶來的益處。
  • 如果你有能力把錢給自己的孩子,那麼你就有權力控制他們何時收到錢。
  • 只要超過他們接收的最好年紀,對他們的價值就會降低。
  • 你可以為孩子留下的真正遺產,是你與自己的孩子共度的體驗,特別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,那些你傳授給他們的訓誨與其他記憶。
  • 在你想要留給孩子的所有體驗中,有一項要是有你陪伴的時間。
  • 當你工作是為了讓家人能夠生存時,工作與陪孩子玩相比當然更加重要,但是,一旦你不需要為了基本生活需求和避免負面的經驗而工作,就可以開始用你的工作跟正面的生活體驗交換。
  • 無論你要給孩子、慈善機構,還是給你自己的是錢、還是時間,基本的概念都是一樣:有最佳的時間點,但永遠不是你死去的時候。

生活要平衡

  • 不要把生活過得習以為常。
  • 要在當下的花費(而且只花在你看重的東西上)和為未來聰明儲蓄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。
  • 一個人從金錢中獲得樂趣的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開始下降。
  • 旅行是衡量一個人能否從金錢中獲得樂趣的最高標準,因為旅行需要時間、金錢,還有特別是健康。
  • 六十歲以下的人受到時間和金錢的限制最大,而七十五歲以上的人受到健康狀況的限制最大。換句話說,當時間和金錢不再是問題時,健康就是問題。
  • 你在某一年的健康狀況越好,佚就越能享受那一年的經歷。
  • 你若是保持健康,人生的滿意度就會越高。然而,無論你多麼會照顧自己身體,你在六十五歲時的健康狀況還是不會比二十五歲時好。
  • 你能否經歷生命中的許多體驗,是取決於你的健康,但錢也很垂要,因為很多活動都要花錢。所以最好在你還很健康的時候花錢。
  • 如果你在某些年紀比其他年紀更能享受金錢帶來的體驗,那麼在某些年紀比在其他年紀多花一點的錢是有意義的。所以,適時調整你長年支出與儲蓄的平衡也是有道理的。
  • 要充分體驗人生所需要的三個基本要素:健康、自由的時間和金錢。
  • 所有年齡層的人都應該在他們的健康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。
  • 花錢來節省時間的人,無論收入多少,對人生會感到滿意許多。(如請人打掃)

開始為你的人生設定時間表

  • 人生分成許多階段,面臨過度延遲滿足、結果造成遺憾的這個問題,並不會只發生一次–不會只發生在一個人的生命盡頭。
  • 想想在一生中你希望一定要有哪些重要的經歷(活動或事件)。把它們全部都寫下來,列成清單。開始把每個你希望追求的體驗項目放到特定的時段。

瞭解自己的高峰

  • 知道何時要停止累積你的財富
  • 投資在能產生長久記憶的體驗上、永遠牢記每個人的健康都會隨著年齡而下降、在你死之前把錢給你的孩子而不是為他們的遺產存錢,還有學會在當下的享受和日後的滿足之間達到平衡。
  • 我們許多人都傾向於延遲現在的滿足感,為未來儲蓄。而延遲滿足的能力對我們的確有好處,顧及基本的日常生活。可是實際上,延遲滿足只在一定程度上會有益處。
  • 你必須平衡當下的支出和未來的儲蓄。最理想的平衡是逐年都有變化,因為你的健康和收入可能每年都在改變。
  • 你應該會有一個淨資產達到最高點的「淨資產高峰」。
  • 你的首要目標是最大化人生的滿足感,將你的生命活力轉換為越多的體驗值越好。要做到這點,需要在考慮到健康不可避免會下降和終將死亡的狀況下,弄清楚怎樣分配你的金錢和自由時間才是最好的。因此,有些年份你需要存很少的錢(可以把較多的錢花在對你有意義的人生體歷上),而在其他年份你應該存比較多的錢(這樣之後你才有比較多的錢可以享受更多、或更好的體驗)。
  • 因死前讓財產零的目標,所以淨資產應該會有一個高峰。在某些時候,你必須真正開始動用自己這輩子的存款。
  • 對於已經達到一定儲蓄門檻的人來說,把你的高峰想成是一個日期–而不是一個數字–是最好的建議。
  • 這個儲蓄門檻是基於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(也就是你還沒死之前錢就用光)所設定;定是你在沒有任何其他收入的情況下、僅只是為了生存而需要儲蓄的金額。一旦到達這個門檻,你就不需要為錢工作,可以開始小心謹慎地動用自己的存款。
  • 對每個人來說,生存門檻是基於你每年的生活費用,以及你預期從現在起能活多少年。
  • 實際上你真正需要儲蓄的金額會比「年生活費x年數」低得多,因為你在花用自己存款的同時,這些錢並不是只擺在那裡而已。可投資在一般的股債投資組合中。
  • 生存門檻 = 0.7 x (一年的生存成本) x (剩餘的生命年數)
  • 淨資產高峰應該是一個日期,而不是一個數字。
  • 享受體驗需要金錢、自由時間和健康這三個條件的組合。你需要這三樣條件,光有錢是永遠不夠的。靠工作更多年來累積比你實際需要的更多金錢,的確是會得到更多的東西(金錢),但也會失去更多同樣寶貴的東西(自由時間和健康)。
  • 底線就是:更多的錢不等於更多的體驗值。
  • 對大多數人來說,最佳淨資產高峰出現在四十五歲到六十歲之間的某個時候。
  • 除非你是例外,否則應該比一般建議的時間更早開始花費你的財富。
  • 「但有熱愛自己的工作」,如果你想繼續工作,請便。但要確定你的相對增加自己的支出,這樣才不會在死的時候剩餘很多錢。無論你多麼喜歡自己的工作,那都是一種浪費。
  • 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辭掉工作,但想在死前充分利用自己的錢,那就開始比以前多花一點錢吧!
  • 在不辭掉工作的情況下,另一個從黃金時期初期儘量經歷最多體驗的方式是:如果可以的話,減少你的工作時間。
  • 請記住,你的目標不是賺到最多的財富,而是獲得最多的人生體驗。
  • 善用生命中的每個時期。
  • 你的健康會大幅改變你享受各種體驗的能力。所以,花時間和金錢來改善或至少維持健康是非常值得的。
  • 許多中年人已經忘了那些曾經帶給他們滿足感的事情,而且忙著照顧事業和孩子,根本無暇探索新的興趣。因此,很多人在進入退休生活時,不太曉得自己空閒的時間要做什麼。或者他們有一些具體的想法–通常是想去旅行–但都只是在頭兩年。過了一段時間以後,他們往往發現自己東晃西晃,沒什麼目標,甚至可能渴望回到工作崗位上,因為他們知道在職場上會有一個已經存在的目標、歸屬感和成就感。在最糟糕的情況下,這種人生沒有目標的感覺甚至會導至焦慮和憂鬱。
  • 所以,在你辭職或縮減自己的工作量之前,請認真考慮一下,一旦工作不再佔用你大量的時間,你會想做什麼。是否有一個擱著很象的嗜好,你想重新嘗試?你想重新點燃一段特別的友誼?你想學習 個什麼新的技能?或者你想加入某個社團?你真正想要的大膽嘗試是什麼?你想在什麼時候進行?把這些放在適當的時段裡,開始為自己創造新的回憶。

要大膽,但不要愚蠢

  • 在損失最小的時候,承擔最大的風險。
  • 越年輕,就應該要越大膽。
  • 要投資體驗,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。
  • 風險和報酬之間的平衡會隨著時間改變,直到機會永遠消失。
  • 如果你在年輕時錯過了機會,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而你把即將到來的退休日子視為追尋自己夢想的最後機會,我會說晚了總比沒去做好。不過,如果我們能回到過去,我會說:不要等待。
  • 通常,「等到退休了再去做」的決定會是一個重大的失誤。如果你已經犯了這個錯誤,那就去吧,充分利用你還有的時間。
  • 年紀大的人要如何大膽–勇敢地離開職場,這樣你就可以用剩餘的時間去做更令你感到滿足的事情。
  • 大家都比較害怕錢會用完而不怕浪費生命,這一點必須改變。你最大的恐懼應該是浪費自己的生命時間,而不是「當我八十歲的時候,我還剩多少錢」。
  • 一、無論你能接受什麼程度的風險,無論你可能考慮為自己的人生採取什麼大膽的行動,最好是在年輕的時候採取行動。
  • 二、不要低估不作為的風險,保持現狀而不大膽行動雖然感覺很安全,但要考慮到你可能失去什麼–要是你有鼓起勇氣,大膽一些,或許你就過著原本你想要過的人生。你獲得了某種安全感,但也失去了經驗值。
  • 三、低風險容忍度和單純的恐懼,這兩者是不一樣的。恐懼往往會把實際的風險大肆渲染一番。如果你在採取大膽行動時容易出現源自於本能的恐懼反應,那麼請先想清楚最壞的情況。可以想想自己人生中的所有安全網,包括失業保險、各人保險、家人可提供幫助,最壞的情況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。
  • 辦別出哪些機會是你還沒有把握住、但其實對你風險並沒有很大。永遠記住,最好在年輕的時候抓住更多的機會,而非在年紀大的時候。
  • 檢視有哪些恐懼阻礙了你採取行動的,無論是理性的,還是非理性的。不要讓非理性的恐懼妨礙了你去追求夢想。
  • 瞭解每個當下你都可以做出選擇。你所做的選擇反映了你最看重什麼,所以要確定你是審慎做出這些選擇的。

延伸閱讀:

Perry Lin

Perry Lin 有十幾年科技業工作經驗,包含網通、晶片及雲端技術領域,喜愛旅遊及打羽球,曾經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實習,去阿拉斯加看極光、南美巴拉圭、非洲坦尚尼亞等地旅遊。